幼兒便秘,檢視5大生活習慣
幼兒的排便狀況,是許多爸爸媽媽十分在意的事。當幼兒飲食方面油脂、水分都夠,纖維的量也確定攝取適中,仍然還是有便秘的情況,就有可能要從生活習慣中檢視。以下針對幼兒便秘問題,可能造成便秘的五種生活習慣,提供給父母參考。
※破解嬰兒便秘,檢視5大生活習慣
幼兒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忍住大便,例如:貪玩。甚至不需要任何原因而忍住大便,或許對幼兒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有趣好玩的遊戲或挑戰。
對幼兒來說,他感覺到的是「便意」,當大便被忍住而便意也隨著時間消失時,可能就以為大便也變不見了。經驗上,一直要到三歲之後,小孩才比較懂得如果今天不把大便大出來,改天終究還是要大,而且可能更難大。
1.累積多天才上
有些比較大的小孩因為貪玩,捨不得把遊戲的時間用來大便,所以會忍住。等到過了好幾天終於忍不住時,才好不容易大出來。
像這樣的小孩,可以在早餐或晚餐之後,提醒他們要大便,或者規定他們一天當中有一段時間(約十分鐘)要坐在馬桶上,就算沒大出便來也不能去玩。
這種情況也常發生在出去玩好幾天的時候,因為環境和家裡不一樣,作息可能也不同,本來養成的規律突然被擾亂,所以要適時提醒。
2.用力憋便
因為用力憋便的表情和想要大便的表情一樣,很容易被家長誤以為是想大便卻大不出來。但其實還是可以從小孩的動作看出端倪,用力憋便常見的動作是雙腿夾緊、剪刀腳、站著上半身微向前傾或直接趴在沙發上、找個沒有人的地方躲起來等。
把小孩抱起來,握住小孩大腿打開來的姿勢(像自然產產檯上的姿勢),有助於排便。但如果小孩想憋便時,這個動作他們會相當排斥,哭鬧抗拒,因為會害他們憋不住。
3.表達能力與大便
很多家長沒有察覺小孩憋便,是因為小孩的表達能力慢慢才進化。一開始小孩只會說我想大便,但這有可能是「我想大便,可是會痛,所以忍住」的意思。要完整表達憋便的這三個層次,一般要到三歲以上才有辦法。
像很多還包著尿布的小孩,當他們跟你說我要尿尿的時候,可能已經早就尿完一陣子了。因此處理用力憋便的問題時,除了「聽其言」,還要「觀其行」,才能知道小孩面臨的是什麼樣的問題,治療的方向才會正確。
4.打斷疼痛與大便的連結
對憋便的小孩來說,在治療上應避免會讓大便和疼痛產生連結的方式。例如:灌腸,雖然暫時讓大便排出了,但下次小孩可能會憋得更用力。例外的情況是當小孩腹痛,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時,先處理便秘情形看看腹痛症狀有沒有改善,是合理的。
另外,盡量避免促進腸蠕動的藥物,因為只是讓小孩花更大的力氣反抗而已。至於把小孩抱起來打開大腿的姿勢,仍然會建議,因為小孩雖然會抗拒,但當他大出來的時候,會覺得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痛,慢慢也就不會抗拒了。
5.憋不住到放棄憋便
治療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,是對用力憋便的小孩來說,使用軟便藥的目的不只是要幫助他排便,而是要讓他「憋不住」,且在憋不住之後覺得大出來好像也沒那麼痛。觀念上的小小差異,會讓結果大大的不同。
如果觀念上只是要幫助他排便,很多爸媽會在某一次大便大出來之後就停藥,但在停藥之後,又展開了另一次憋便的循環。憋不住的觀念是預防下次憋便,所以不是一有大便就停藥,而是要觀察小孩是否還有憋便的動作,等到憋便動作減少或變輕微時,再慢慢調整藥物。
很多爸媽會擔心軟便藥的副作用,其實軟便藥多半不會被人體吸收。因為軟便藥在設計上,如果要有效的話就要盡量不被人體吸收,才能帶著一定的水量在腸道運行,達到軟便的效果。簡單的說就是「有吃有效,沒吃沒效」,並不會像長期吃促進腸蠕動的藥一樣,如果突然停掉,腸子少了刺激反而變遲鈍。
※便秘造成的滲便
除了硬硬的便便,當小孩出現滲便常常會被誤會是拉肚子。但滲便是因為太多硬便塞住腸子,只剩下水狀的糞便可以在夾縫中穿梭,當肚子不小心用力時,水狀的糞便就會漏出來。可以想像硬便像是海岸邊的消波塊,水便像是來回的浪花。
家長的抱怨是常常拉肚子,或是水便常常把褲子弄髒。如果醫生不清楚在滲便之前有便秘的病史,很可能會當成腹瀉來治療。一開始水便或許減少了,但形成更多硬便之後,反而更嚴重。
滲便常常跟憋便有關,如果主因是憋便,則治療上的原則和憋便是一樣的。如果滲便太嚴重,造成生活上的困擾,先灌腸徹底清除一次便便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。
幼兒的排便狀況,是許多爸爸媽媽十分在意的事。當幼兒飲食方面油脂、水分都夠,纖維的量也確定攝取適中,仍然還是有便秘的情況,就有可能要從生活習慣中檢視。以下針對幼兒便秘問題,可能造成便秘的五種生活習慣,提供給父母參考。
※破解嬰兒便秘,檢視5大生活習慣
幼兒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忍住大便,例如:貪玩。甚至不需要任何原因而忍住大便,或許對幼兒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有趣好玩的遊戲或挑戰。
對幼兒來說,他感覺到的是「便意」,當大便被忍住而便意也隨著時間消失時,可能就以為大便也變不見了。經驗上,一直要到三歲之後,小孩才比較懂得如果今天不把大便大出來,改天終究還是要大,而且可能更難大。
1.累積多天才上
有些比較大的小孩因為貪玩,捨不得把遊戲的時間用來大便,所以會忍住。等到過了好幾天終於忍不住時,才好不容易大出來。
像這樣的小孩,可以在早餐或晚餐之後,提醒他們要大便,或者規定他們一天當中有一段時間(約十分鐘)要坐在馬桶上,就算沒大出便來也不能去玩。
這種情況也常發生在出去玩好幾天的時候,因為環境和家裡不一樣,作息可能也不同,本來養成的規律突然被擾亂,所以要適時提醒。
2.用力憋便
因為用力憋便的表情和想要大便的表情一樣,很容易被家長誤以為是想大便卻大不出來。但其實還是可以從小孩的動作看出端倪,用力憋便常見的動作是雙腿夾緊、剪刀腳、站著上半身微向前傾或直接趴在沙發上、找個沒有人的地方躲起來等。
把小孩抱起來,握住小孩大腿打開來的姿勢(像自然產產檯上的姿勢),有助於排便。但如果小孩想憋便時,這個動作他們會相當排斥,哭鬧抗拒,因為會害他們憋不住。
3.表達能力與大便
很多家長沒有察覺小孩憋便,是因為小孩的表達能力慢慢才進化。一開始小孩只會說我想大便,但這有可能是「我想大便,可是會痛,所以忍住」的意思。要完整表達憋便的這三個層次,一般要到三歲以上才有辦法。
像很多還包著尿布的小孩,當他們跟你說我要尿尿的時候,可能已經早就尿完一陣子了。因此處理用力憋便的問題時,除了「聽其言」,還要「觀其行」,才能知道小孩面臨的是什麼樣的問題,治療的方向才會正確。
4.打斷疼痛與大便的連結
對憋便的小孩來說,在治療上應避免會讓大便和疼痛產生連結的方式。例如:灌腸,雖然暫時讓大便排出了,但下次小孩可能會憋得更用力。例外的情況是當小孩腹痛,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時,先處理便秘情形看看腹痛症狀有沒有改善,是合理的。
另外,盡量避免促進腸蠕動的藥物,因為只是讓小孩花更大的力氣反抗而已。至於把小孩抱起來打開大腿的姿勢,仍然會建議,因為小孩雖然會抗拒,但當他大出來的時候,會覺得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痛,慢慢也就不會抗拒了。
5.憋不住到放棄憋便
治療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,是對用力憋便的小孩來說,使用軟便藥的目的不只是要幫助他排便,而是要讓他「憋不住」,且在憋不住之後覺得大出來好像也沒那麼痛。觀念上的小小差異,會讓結果大大的不同。
如果觀念上只是要幫助他排便,很多爸媽會在某一次大便大出來之後就停藥,但在停藥之後,又展開了另一次憋便的循環。憋不住的觀念是預防下次憋便,所以不是一有大便就停藥,而是要觀察小孩是否還有憋便的動作,等到憋便動作減少或變輕微時,再慢慢調整藥物。
很多爸媽會擔心軟便藥的副作用,其實軟便藥多半不會被人體吸收。因為軟便藥在設計上,如果要有效的話就要盡量不被人體吸收,才能帶著一定的水量在腸道運行,達到軟便的效果。簡單的說就是「有吃有效,沒吃沒效」,並不會像長期吃促進腸蠕動的藥一樣,如果突然停掉,腸子少了刺激反而變遲鈍。
※便秘造成的滲便
除了硬硬的便便,當小孩出現滲便常常會被誤會是拉肚子。但滲便是因為太多硬便塞住腸子,只剩下水狀的糞便可以在夾縫中穿梭,當肚子不小心用力時,水狀的糞便就會漏出來。可以想像硬便像是海岸邊的消波塊,水便像是來回的浪花。
家長的抱怨是常常拉肚子,或是水便常常把褲子弄髒。如果醫生不清楚在滲便之前有便秘的病史,很可能會當成腹瀉來治療。一開始水便或許減少了,但形成更多硬便之後,反而更嚴重。
滲便常常跟憋便有關,如果主因是憋便,則治療上的原則和憋便是一樣的。如果滲便太嚴重,造成生活上的困擾,先灌腸徹底清除一次便便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