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處罰與獎勵更有效的教養方法
不論是處罰還是獎勵,都是建立在一個負面的假設上--假設孩子需要被成人控制、塑造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,看見孩子的能力。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,我們就能以更有力的方式對孩子說話。
與其處罰或獎勵,特金提出以下建議:
*不要只看表面
孩子不會無故打兄弟姊妹、忽視父母、亂發脾氣。我們要找出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。
*以激勵取代獎勵
告訴孩子:「我信任你,知道你願意與我合作、幫我的忙。」
*以幫助代替處罰
處罰孩子,等於在告訴他:「我要你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。」這不是說你必須原諒孩子,而是你可以引導、限制孩子的行為,不必處罰他。
*善用努力的天性
懶惰不是人類的天性,尤其不是孩子的天性。我們喜歡努力工作,感覺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,小孩子更是如此。利用這一點,引導他們成為爸爸媽媽的神隊友。
有效的教養不是處罰也不是獎勵,不是要控制孩子的行為,而是教他們理解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。獎勵與處罰都是有條件的,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關懷應該是無條件的。家長應該改變與孩子的對話,採取超脫「獎勵」或「處罰」的教養方式。
當代家長多半都是被處罰長大的,可以理解他們也依賴處罰制度來管教孩子。但處罰經常使親子衝突升溫,阻礙學習的機會。處罰引發大腦的戰鬥或逃跑反應,讓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停止作用,基礎防衛機制啟動。處罰讓孩子或想反抗,或感羞愧、憤怒,壓抑我們真實的情感,經常被處罰的孩子,多半會去想怎麼逃避處罰而非改變行為。但獎勵也未必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。獎勵就像處罰的狡猾雙胞胎。很多家長覺得獎勵很好用,因為獎勵可以在瞬間控制住孩子。但效果卻可能愈來愈差,甚至產生反效果。有一天,當你叫孩子收拾房間時,他會問:「我可以得到什麼?」
*被外在控制不如發揮他的能力不論是處罰還是獎勵,都是建立在一個負面的假設上--假設孩子需要被成人控制、塑造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,看見孩子的能力。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,我們就能以更有力的方式對孩子說話。
與其處罰或獎勵,特金提出以下建議:
*不要只看表面
孩子不會無故打兄弟姊妹、忽視父母、亂發脾氣。我們要找出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。
*以激勵取代獎勵
告訴孩子:「我信任你,知道你願意與我合作、幫我的忙。」
*以幫助代替處罰
處罰孩子,等於在告訴他:「我要你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。」這不是說你必須原諒孩子,而是你可以引導、限制孩子的行為,不必處罰他。
*善用努力的天性
懶惰不是人類的天性,尤其不是孩子的天性。我們喜歡努力工作,感覺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,小孩子更是如此。利用這一點,引導他們成為爸爸媽媽的神隊友。